曾武平:安全第一,才能得到山的包容

山林跟海洋,看似溫柔深邃的背後,卻也是頭張牙舞爪的野獸。想要近距離撫摸那一片綠和藍,需要先了解大自然各個不同的面向,當然也包括了它凶險的一面。隨著暑假到來,相信不少家長正規劃與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而在戶外要注意什麽才能安全的上山下山呢?讓台灣外展的資深顧問曾武平跟你分享安全登山的知識。

 

戶外經驗豐富的曾武平,是台灣外展的資深顧問,有近三十年國内外的登山經驗,這些年也擔任山岳嚮導的講師與考官。因爲深深瞭解高山天氣的瞬息萬變以及環境複雜,所以對安全有一份執著。

百岳第五障礙

新康橫斷位於玉山國家公園東南側,是繼百岳「四大障礙」後的第五障礙。沿途有嘉明湖、向陽山、三叉山、布拉克桑山及新康山這幾座百岳名山及高山湖泊,也有1945年先後造成52人死亡的「三叉山山難」的飛機殘骸。

一般從向陽登山口開始走,會經過嘉明湖,然後登上前往新康山間的稜線,這一段的平均高度 都在3,000公尺以上,從登山口到新康山單程約66公里。

之所以被岳界稱爲第五障礙,並非因爲地形特別險要,而是中間的關鍵路線缺乏水源,所以必須背著幾天的水量翻山越嶺,而且此段無山屋,需要覓地紮營。這當中考驗山友長天數野宿、規劃水資源的能力,也是對體力、登山經驗的挑戰。
風雨欲來,三叉山與布新營地之間

三千米的爆炸聲

隻身爬山經驗豐富的武平,當年獨自由東埔進入南二段,再由嘉明湖轉入新康橫斷。把重裝卸下在海拔3,100公尺左右的布新營地後,他輕裝走九公里前往位高3,036公尺的布拉克桑山,然後再返回營地。回到營地因體力的消耗,也因爲營地漂亮的風景讓他決定在布新營地紮營度過一晚。
 
「營地環境很舒服,太陽的光很溫暖、很和煦。」武平臉帶笑容憶述著。不用帳篷的他,選擇只搭天幕,在底下鋪上睡墊和睡袋休息。
 
只是想不到太陽西下的時候,一陣比一陣強的怪風突然襲來,力道之大直接把天幕撕破,而且還夾雜著雨勢。
 
由於風勢雨勢異常地大,加上天幕的破損,武平已經無法在原地繼續待下去。在高山上,失溫是一個能致命的危險。
 
他把破掉的天幕碎片撿回來,然後在附近找了一小區灌木叢。急中生智下,他用破碎的天幕把灌木叢就這樣包裹起來,所幸因此避開暴風的正面吹襲。

「我把灌木叢裹成像毛毛蟲的蛹,就這樣鑽進去過了一個晚上。雨水有灌進來一些,但至少風有比較小,讓我勉强撐了過去。」
從四面八方吹來的暴風,相互激烈碰撞、磨擦下會發出強烈的爆擊巨響,這就是風爆。繼雪山第一次聽到後,那個狂風暴雨的晚上他又再次聽到了風爆聲。
 
經歷這一個煎熬的夜晚,儘管第二天還是風雨交加,但武平必須繼續攀登前進。
 
快接近行程終點的新康山,他遇到一群剛爬完,正在收拾行裝的山友們。看到武平準備要攻頂,都訝異地問:「颱風來了,你還要去爬?!」那時候武平才恍然大悟,知道這兩天的惡風非是毫無來由。
 
「我在山上走了好幾天,手機沒訊號,不知道突然有颱風接近。」但他還是盡快上了新康山,之後追上這群山友與他們一起平安下山。

正因爲高山的天氣變幻莫測,每年才會吞噬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要知道大自然偶爾會特別執拗,把安全放第一才能得到山的包容,讓大家能從自然之地安全回家。

今年的幾起山難和溯溪意外,包括四月在能高安東軍的山難導致2人死亡、五月在飛龍瀑布造成5人意外身亡的事件等,人爲因素固然多多少少佔了一些,但主要原因還是天氣急劇變化,讓人措手不及,最後迎來了悲劇。

迷路很多的是發生在郊山

布新營地
自行政院在2019年落實「開放山林」政策後,加上疫情限制了民眾出國旅遊,近幾年不少山頭在假日和週末成爲熱鬧的場所。一邊廂代表了戶外運動的普及,但也讓事故頻傳,讓救難人員疲於奔命。
 
根據消防署的統計數字,2011到2021之間的山域事故人數每年平均落在359人,但2020和2021年就創下了高峰的655和566人。

當中迷路佔山域求援事故的最大宗(38%)。別以爲大部分事故是難度比較高的百岳路段,其實郊山發生事故的成長比率(230%)遠高於高山百岳(31%)。可能因爲交通相對方便,也可能是大眾誤以爲郊山路線明確,輕忽了縝密的路線規劃工作。

「對經驗不足的人來說,你要進可能放大你的資源以及支援。」

#你不能不知的登山小知識

「放大資源與支援」

回看能高安東軍縱走的山難和飛龍瀑布的意外事件,墜落的生命不乏驗豐富的冒險家。

在能高的登山團,領隊為了陪伴腳程較慢的女隊員,跟協作以及其他團隊成員分開走。團隊一分為二,最後兩人都因爲失溫而長眠在山上。(*根據報導,領隊曾力勸隊員走在一起,勸説不果後只好陪伴走得慢的隊員,因而與大隊分開)

不讓生命白白流逝,武平認爲大家應該從意外中學到一些與大自然共處的法則——永遠都要為最壞的狀況準備,該撤退就撤退。

▋1. 避免失溫、脫水!

不論長天數或短天數的登山行程,武平認爲都必須準備足夠的禦寒衣物和雨衣,甚至帶上帳篷(或急難睡袋)。 就算是夏天的高山,晚上氣溫還是會有很大的落差,如果加上大雨,就很容易引發失溫。

「從能高的山難中可見,因爲裝備都在協作身上,所以領隊和女隊員與大隊分開走之後,身上裝備不足以應付突發狀況。」悲劇所反映的,就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應該背有一套應急的裝備。

除了衣物和迫降的裝備,水和糧食也是生存之必要,特別是水。人類可以不進食幾週,但不能長時間不喝水。上山多準備行動糧和水,除了行進間能隨時保充體力,碰上突發狀況也可以靜待救援。

「但喝到不乾淨的水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去戶外或山林的時候,盡量多帶點飲用水,也應該帶備濾水器、消毒藥片等以防不時之需。」武平提醒著。

▋2. 經驗不足不要獨自上山

「對經驗不足的人來說,你要盡可能放大你的資源以及支援。」

其實説白了,就是與隊伍一起進行戶外活動。可能你忘記帶到的裝備和器具(譬如濾水器)可以與隊友共用,這就是放大資源的方法。就算不幸發生意外,輕則隊友可協助攙扶下山,重則也有人可以前往訊號點撥打緊急電話求救。

那要如何放大支援?安排對登山計畫有充分了解的「留守人」是登山規劃中很重要的一環。在隊伍碰上問題時,留守人可以透過電話提供判斷或代爲求救。

▋3. 評估天氣狀況

從事戶外活動的人都知道天氣是最爲關鍵的因素。雖然天氣好壞不在我們掌控之中,但是否可以提升氣象研判,武平認爲這是無容置疑的。

飛龍瀑布的意外,戶外活動領域有眾多的分析,均指出只靠預報,的確難以預測涉事山區的集水區會下起這麼大的雨勢。其中一篇文章,就提到生還者口述當時水位在幾分鐘內上升約兩米的突發情況。

這次驚人的雨量讓人放不勝防,那下次呢?

「氣候數據判讀、資訊比對等,我們該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數據和資訊,是從事戶外活動的人必須思考的課題。」除了單點預報外,區域模式的天氣資訊會提供更值得參考的資訊。(延伸閲讀:【飛龍瀑布意外事件的一些探討與分享-關於事前的天氣研判部分】)

然而,複雜的氣象研判對於大眾來説難以一蹴而就,但至少大眾應該從簡單的天氣預報進行保守的評估。出發數天前,可參考氣象局、Windy等的天氣資訊平台。如果發現天氣看似不穩定或會下大雨,就應該要改期。

避免憾事發生,其實就在一念之間。記得山永遠都在,這是登山人很常會說的一句話。

▋4. 這些基本裝備一定要帶!

武平分享到很多學生參與課程的時候,學生與家長都沒有詳閲戶外課程的行前通知,導致漏帶、錯帶裝備,甚至藥物的狀況屢次發生。

不能不帶的基本裝備還有這些!

-手機——預先下載離線地圖。不少山區訊號不穩定或者沒訊號,預先下載好要走的離線地圖,除了可以讓你做好路線規劃,也能在沒訊號的山裏帶領你走在正確的路線上

-行動電源——讓你隨時可以看離線地圖、和家人、留守人保持聯絡,在需要的時候也可求救

-頭燈——準備一組備用電池

-哨子——高分貝的哨子,在發生事故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急救包——帶備足夠的藥物、急救物品,幫傷口作簡單處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