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教育01》: 從混幫派到當上師大教授,上千位孩子因他而改變

謝智謀 X 冒險教育 X 翻轉人生

他被家暴,他是中輟生,混過幫派,曾被送去感化

他是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的退休教授

是美國冒險教育《實踐家獎》設立以來的第一位非美籍的得獎人士

他帶學生攀登喜馬拉雅山,一起遠征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

一起到尼泊爾、印度、泰北募款蓋學校,一起去紐西蘭騎腳踏車

他的的人生如冒險,也終究走上冒險教育這條路

他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他改寫了上千位孩子的命運

他是謝智謀,人稱小謀老師

是海岳國際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人生走過的路都將你推向一個更獨一無二的自己。
只是有些時候是我們選擇了這條路,還是佇立在人生的交叉口,是命運選擇了我們?
這個問題對於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的退休教授謝智謀來説,或許有著一個雞生雞蛋,蛋生雞的關係。

山成為唯一的避風所

「我是在山上長大的。我的成長的歷程大部分都跟戶外在一起,我的生活也跟戶外在一起。」乍聽之下會以爲他在分享著一段在山上自由奔跑的童年,跑累了就回家吃飯,臉上掛著無憂無慮的笑容長大。

但對於四歲的謝智謀,與其說山跟他展開雙臂,應該說是命運硬把他擠進山的懷抱。

「那時候我四歲,被家暴,我被父親打。我逃到山上,那是我第一次的戶外經歷,就那麽在山上待了個四天三夜。」人稱小謀老師的謝智謀平靜地分享著這段「四歲的生命經驗」。

四歲的你都在做什麽?也許是被幼稚園老師牽著手過馬路,也多半是被父母親捧在手掌心呵護著。

一次又一次的家暴,讓年幼的他只能逃進山林,是大自然把平靜歸還給他暴風般的童年,也因爲這段時期讓還小的他就已經磨練出在戶外存活的技能。

「在四到七歲左右的這段時間,我有十幾次在戶外獨處的經驗。我喜歡上大自然,應該說我必須愛上大自然」,沒人可依靠的他,與山林牽起友誼的小手,直到現在。

大學時的小謀老師開始登山、溯溪、攀岩。是内心的戶外魂讓他走上冒險教育的路,但更多的是因爲過來人的經歷,讓他相信冒險教育能改變一個個受創的生命。

「在戶外,我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找到了改變和快樂。」

四歲的小謀老師被父親家暴,只能逃到山上,自始開啓與山的一段緣。(照片取自:小謀老師臉書粉專)
四歲的小謀老師被父親家暴,只能逃到山上,自始開啓與山的一段緣。(照片取自:小謀老師臉書粉專)

多年前他曾經帶著一群受創的小孩在山裏展開長達二十一天的戶外課程。讓他印象很深的是其中一個原住民少女自小被父親性侵,部落的其他人也曾侵犯她。傷痛長年植根在心裏,把孩子該有的笑容和快樂遮蓋起來。

十七歲的她只能牢牢封閉著自己。沒有正常童年該有的生活和習慣,取而代之的是每天抽兩包煙,吐出的是煙也是對人生的無力感。

小謀老師憶述他們是在第十六天登頂大霸尖山。「我請她喊出她原住民的名字,她喊不出來。」彷彿名字就代表著那段痛苦的回憶。

百岳之一的大霸尖山位高海拔3,492公尺,山頂頂端部分是突出的石頭且四面懸壁,景況蔚為奇觀。也許選擇大霸尖山的原因是因爲那片壯麗,也許是大霸尖山自古是泰雅、賽夏兩原住民族的聖山,有著一股力量。

大霸尖山海拔3,492公尺高,自古是泰雅、賽夏兩原住民族的聖山。

最後要下山的時候,女孩驀然回首對著山谷大聲喊出她原住民的名字。那一刻,小謀老師知道她積壓多年的情緒終於稍微釋放出來,陽光久違地透進那片幽谷中。

雖然疤痕不會那麽快消失,但有些改變卻是很快看得見。女孩下山後兩個星期就戒煙了,之後重回校園。十年後看到她,已經成為一位登山嚮導。而另一個孩子,下山後也發奮圖强,後來成為了諮商師。

藉由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冒險教育和大自然成為一個契機。

擁有諮商背景的小謀老師,從冒險教育看到一種在諮商師身上看不到的力量。

「戶外對人的改變是很直接、很真實,不給你回避的空間,會直接觸碰你内心很深的部分,而那個部分我覺得是在傳統的諮商當中,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

讓冒險激發生命的火花

全人發展,這是冒險教育的核心之一。藉由挑戰活動一次給予身體、大腦、情緒、能力、態度和價值觀的改變,這是小謀老師認為其他教育課程和活動相較下無法一次觸及到的部分。 

「在室内教室,我們主要仰賴口頭交流和教學,但你這個身體不會受到太大的改變。但在戶外的環境裏,你怕就是怕,即使你躲起來還是會怕。」

直面恐懼,改變可以是在一瞬間。冒險教育將每個人置身在戶外環境中,展現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無法偽裝,也無法掩飾。透過打破内心的侷限與外界的眼光,放手嘗試各種的可能,冒險教育能成就孩子內在的深度與生命廣度的躍進。

今年四月才帶師大博士班學生去完聖母峰基地營慶祝師大101年校慶的小謀老師,在文章刊出的當下,他正帶著一群小六生挑戰喜馬拉雅山,暑假將會與另一群孩子和家長們去蒙古騎馬,展開兩百公里的長征,然後九月又再次帶隊去聖母峰基地營。

今年四月小謀老師帶領師大博士班學生去聖母峰基地營慶祝師大101年校慶。(照片來源:小謀老師提供)

足足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最高峰——七星主峰高度的五倍高,聖母峰基地營已經極具挑戰性,但前後去了五次的小謀老師,說其實孩子們爬不爬到上去只在一念之間。

「台灣很常覺得要等孩子大了才能做什麽事,但我不這樣認爲。你看歐洲、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的孩子,七歲、八歲就爬喜馬拉雅山。你會看到孩子在那個歲數已經在快速成長和改變,其實不用等孩子到大學才開始,讓孩子從小就喜歡上戶外。」

分享著四月份的挑戰行程,小謀老師一行二十一人,旅程長達十六天,當中健行的行程就佔了十一天。上山的過程中,由於高海拔空氣稀薄,容易造成高山症,所以每一到兩天就要排一天休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適應。

聖母峰基地營位於海拔5,364公尺,小謀老師已經是第五次攀登。(照片來源:小謀老師提供)

一次次的挑戰,是走向恐懼,是走向不安的過程,但也因此激發出生命的火花,讓孩子拓展對生活的想像與界限。

只是把教室搬去戶外,把課本變為一個個戶外挑戰活動,還差什麽才算是真正的冒險教育?

小謀老師强調引導反思的部分最為關鍵,不然很容易讓冒險教育失去教育二字。

從課程活動的設計、讓孩子反思每個活動和行動背後的價值、檢討自己和團隊在活動當中的好與不好,進而到服務社會,這才是冒險教育的全貌。

「冒險教育並不只是帶孩子去戶外或登頂,而是有個更深的社會理念,除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孩子)有沒有讓這個社會也更好?」這也是德國教育家Kurt Hahn在1941年開創第一所外展學校時的理念之一。

讓孩子找回95%的養分

記得五月的時候,臉書上有位教育家發表一篇感言,談及現今的教育制度下,每一次的考試都把學生分類,把優秀的學生聚攏在一塊,把弱勢的孩子拼湊在一起。

和小謀老師談及這篇貼文,曾經説過「把全世界當成教室,不把教室當成全世界」的他,認爲台灣的教育制度的確需要改革。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有個問題是太為了一種目標,這個目標是考試主導。爲了這個目標,孩子們失去了95%生命成長需要的養分。」

他認爲孩子需要更多的滋養,需要被支持、被鼓勵、被看到,也是為什麽他堅持在冒險教育走了近三十載。

被家暴的經歷、過去受到老師的啓發、被大自然療愈,小謀老師積極地把自己獲得的幸運和能力轉化為改變,藉此幫助更多的受創的孩子。因為不多人像他能理解這群弱勢孩子,因為他曾是他們之一。

「因為被家暴、被退學、送少年感化院的成長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流浪。」

從了解到轉變,從被拯救到承接過千位的孩子,小謀老師希望創造一個可能——「我希望更多孩子能透過與大自然的互動看到一些希望、機會、挑戰,看到人不是沒有盼望的,我希望他們可以找到一個可能。」

2013年,小謀老師帶領學生去尼泊爾興建教室與廁所。(照片取自:小謀老師臉書粉專)

「人其實都會有想要被深深地被承接」

與小謀老師訪談的短暫時間,彷彿可以看見他在帶隊的身影。那讓人感到親切與信任的感覺是三十年來的春風化雨。但原來踏進冒險教育之初的他有著不一樣的一面。

「三十幾歲的時候,我比較外放,個性也比較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很多對話也沒有那麽深。年紀大了,一來我看的人也多了,二來我的經驗跟知識也多了,所以日漸在處理孩子的時候會比較慢,但也比較深,會著重在處理孩子更多的内在方面的問題。」

年輕的他為了完成課程,有時候會很急,會忘記孩子們需要被承接的需要。但逐漸地,他把活動減少,反而把對話加深。

「近十年,我更能夠看到孩子那份深切内在的對話的需要,那一份被理解、被看見、被肯定、被支持、被接納,那個要成為人基本的需要。人其實都會有想要被深深地被承接。」

是時間,是耐心,是理解,也是輔導的專業,讓小謀老師慢慢讓受創孩子敞開心胸,擁抱未來更好的自己。

「以前常常會被孩子的投射影響課程。他們可能看到我,潛意識會像看到他們討厭的父親或叔叔。他們會將那份厭惡投射在我身上,我的情緒也會跟著受到影響。可是這十幾年來,慢慢地我比較會很深入地探討孩子的内心,會看到他們生命當中的需要。」

回頭看,是否冒險教育選擇了小謀老師?但肯定的是,是冒險開啓了他的人生,是對教育的堅持讓他轉化一個個弱小的生命,是他讓冒險教育成爲孩子們人生前進的動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