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自己的成長探索經歷,讓陳彥成明白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來的。是什麽引領著台灣外展的這位戶外指導員?他想要成爲一個怎麽樣的自己?
如果說教育是生命在影響生命,那作爲引導者,想必要擁有著「什麽」才能激發出那成長的火花。
對於台灣外展的戶外指導員陳彥成來説,那個「什麽」曾是一個課題,如今已是他背負著向目標邁進的力量。
戶外指導員跟一般的登山嚮導或戶外教練有著一個區別,就像台灣外展不是單純的戶外機構一樣。因爲冒險教育,不只是冒險,也不只是教育。
何為冒險教育?
過去15年來,台灣外展舉辦了無數次的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包括了繩索、健行、登山、溯溪挑戰等,目的是創造孩子們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機會,讓孩子在課程中思考及發現活動的意義。 自我成長的實現,就是透過不斷的學習與轉化,給孩子一生帶著走的技能和回憶。
從找出追尋的目標,到引發自我學習,冒險教育所蘊含追求生命意義的探問,就是「我們的不一樣」。
「譬如一般的登山嚮導,你不用怎麽做,他們就會幫你規劃好所有東西,然後跟你說怎麽做。可是在冒險教育,我們只會告訴你會遇到的情形,然後彼此討論,一起學習怎麽去克服和解決問題。」
共學的概念在彥成的課程裏,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我帶著你,不只是想要你對登山產生興趣或者學到登山技能,這些其實都不是我的重點。我希望我帶著你冒險,你可以更認識自己,更清楚自己在團隊中的狀態,然後藉由在登山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利用每個人的不同想法產生出不一樣的激盪,讓團隊中彼此思考怎麽去解決問題。」他分享著教學理念。
「有時候重要的,不是我們在帶領,或者確保什麽時間點要抵達哪裏,重要的是我們來討論下一個目標、明天的路程、明天的時間怎麽規劃,由學員大家一起來制定。」
我希望增加自己的冒險故事,才能在自己的課程上更真實。我想要呈現的是我的故事、我的靈魂,而不是別人的故事。
從戶外找回了自己
在台灣外展龍潭基地,或許你也看過一個時而露出沉思的表情,時而眉頭深鎖,在園區踱步的身影,那多半就是在認真構思戶外課程内容的彥成。前思後想,是因爲他想要為學員創造一個「可能」。
時間拉回到國中升高中的那個時期,彥成對未來充滿著問號。父親因爲看到他個性内斂,所以建議彥成去考工業職業學校。這個建議後來變成堅持,也讓父子大吵了一場。
「那時候有點迷茫,會思考我在做的是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最終他順應了父親,走上一條不屬於他的路,直到一個契機的出現。
在大學的時候,彥成參加了社團戶外訓練,背著重裝從金山翻過陽明山,最後走到天母,總長約四十公里。
回顧著那次的冒險初體驗,讓他印象深刻除了路過的車、路人暖心的鼓勵外,還有來自雙腿的痠痛感。「生命中第一次那麽痠!」他笑説。
是這次的體驗,讓他從戶外找到了自己,也推開了冒險教育的大門。
「我覺得從國中到大學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歷程。其實過程中就是去不斷的探索、找尋不同的可能、找到自己的一個出路。後來逐漸找到自己方向,這讓我很感恩,也感到很幸運,但大部分台灣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他們在社會的框架、在學校的體制下成長,他們可能不一定有像我這樣探索的歷程,這讓我後來對教育這件事產生了一些思考。」
後來接觸到冒險教育,讓彥成意識到原來存在一個專業的領域可結合他對戶外的喜愛、自我探索的重視,以及在教育上的參與。
「雖然我不可能陪著每個學員走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如果我可以在那個當下、在課程中、在他們的人生留下一些啓發,我覺得就夠了。或許這樣的他回到原本生活裏,會知道自己要什麽、會願意做不一樣的選擇、會給自己更多的嘗試機會,我覺得這樣就夠了。」這就是他想要創造的那個可能。
只是,單純仰賴戶外技能和教育熱誠,就能做到自我探索的起心動念嗎?
我們覺得很多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都不是理所當然。那些都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的每個當下,彼此的願意、彼此的嘗試、彼此的對話與理解,以及彼此的分享,我們兩個才能夠交錯起來。
那個「什麽」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多少受到一些人的啓發。是他們的人生故事、人生閲歷,讓聽到他們分享的我們雙眼閃閃發光,心裏震撼不已。是這些一段段真實的經驗談,開啓了我們對未來的想象,也讓我們看見各種嘗試的可能。
彥成談起身為冒險教育的執行者,自己面對的挑戰。在理論之外,他覺得擔任戶外指導員的這個角色,難處在於除了基本的戶外技能,更需要進一步的經驗性、生命性的東西,才能豐富自己的表達。如果連自己都沒有跨出舒適圈,又如何跟學員喊話叫他們勇敢挑戰自己?
「我希望增加自己的冒險故事,才能在自己的課程上更真實。我想要呈現的是我的故事、我的靈魂,而不是別人的故事。」
一個決心、一個豐厚自己生命故事的想法,讓去年的彥成短暫離開了台灣外展。「出走」的那段日子,他跟一個朋友徒步環島,之後當了一陣子自由工作者,也去了不同的戶外用品店工作,增加自己的閲歷。
聊起徒步環島的那段開心日子,他坦誠最難的並不是體力、規劃,還有面對天氣變化等問題,這些對於熱衷戶外活動的人來説,想必都不陌生。反而是與旅伴的朝夕相處,有些時候會是個挑戰。相約一同環島的朋友是個外向且喜歡拍照記錄的人,彥成卻是完全相反。比起拍照,他更享受著獨處、沉澱、放空的時間。對他來説,能靜下來思考,感受著在當下的自己,是旅程的必要養份。
由於兩人性格迥異,到了墾丁後,便決定暫時分開走。「自己一個人很放鬆,很自由,但也會有孤獨感。遇到挫折的時候或是心急的時候,還是想要有人可分享。」
走著走著,他來到了台東的一家青年旅館,沒想到卻意外跟友人重逢。兩人興奮地互相分享著那幾天的獨行,後來就又回到二人組,一起完成了環島之旅。
「環島給了我很大的領悟就是,我們覺得很多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都不是理所當然。那些都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的每個當下,彼此的願意、彼此的嘗試、彼此的對話與理解,以及彼此的分享,我們兩個才能夠交錯起來。」
這些出走日記,給了彥成新的啟發和領悟。他回到了台灣外展,再次穿上INSTRUCTOR的制服。
「一年前的我,還沒有課程主要指導員的思維。現在的我會往下一層去了解客戶、學員的真正需求,然後把需求融入進課程設計中。因爲在執行課程的過程中,你的學員團隊不一樣,你的表達、呈現也必須跟著不一樣。」
我希望我是一個陪伴者
雖然彥成還年輕,但從大學實習開始,這些年來參與過大大小小的戶外課程,近幾年更屢次擔任課程主要指導員,一手包辦課程設計和執行。
「在課程裏面,你要願意針對課程設計去做嘗試,當中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而且每個人擅長的工具、看重的信念又不一樣,所以你要怎麽發展成你想要的樣貌?」
那個樣貌,或許還離他有一段距離,但像遠方的山頭,已經能清楚看見頂部的輪廓。「我希望我是一個陪伴者,是學員們的朋友,可以陪著他們一起成長。」
分享著冒險教育生涯至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課程經驗,他提到那是成爲戶外指導員初期時,參與過的一個國手訓練營。
帶領著一群年輕的明日之星,他們要完成80公里的徒步健行,需要背著重裝自己尋找營地扎營。
記得到了旅程的後段,大家已身心俱疲,必須做一個抉擇——如果今晚好好休息,明天就到不了終點,但如果一早出發,就可以拼一個可能。那天晚上,大家便坐下來討論並投票。
彥成特別留意到團員中的一個高中生,因為經過幾天的觀察,他發現這個孩子其實很想要完成整趟旅程。但讓他在會議上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孩子主動說不想走,還表態說如果進行投票的話,他會投反對票,選擇不走完最後的一段路。
「會議後,我忍不住去問他。他跟我説,其實看到很多人都累了,雖然他個人想要走完,但他想到了這群夥伴的心情和體力,所以希望有人先提出放棄的建議,讓討論可以出來。哇!那個當下,我從他身上看到一個身為夥伴的溫暖!」
很多時,其實不論是戶外指導員、老師、父母,或不同領域裏擔任帶領角色的你和他,都很容易忘記曾經的我們,也是那個懵懵懂懂,會擔心受怕的那一個。
「我希望變得更有溫度一點、更有人的樣子,能去覺察,去感受軟弱、害怕的這些東西。那我跟學員討論的時候,就可以有更多的同理、更多心情上的分享,而不是只糾結在事情的解決上面。」
如今那個「什麽」讓彥成不斷累積人生的閲歷和故事。藉著增加靈魂的重量,他身為教育者激發出成長的火花將會越來越亮嗎?大家如果來到台灣外展的龍潭基地,不妨來找彥成,然後問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