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冒險初心:從澎湖、新加坡受訓回來的OBT指導員陳彥成

20230714 161409

台灣外展的指導員陳彥成今夏先後去了澎湖和新加坡受訓。當中參與了分校新加坡外展舉辦的長天數課程,讓他在冒險上再出發,也為他打開了一扇門,得以窺探在戶外教學上的不同可能。

從狂熱到熟悉,從麻木到遺忘,這轉折的過程都可能是個常態。登山可以是、寫作也可以是。反覆做著一件事情,是一萬個小時的鍛煉,但偶爾的晃神,是否都需要一次次的醍醐灌頂,讓那些初心,那些感動回歸?

這兩次次訓練對我來説有一個很重大的意義。台灣外展的戶外指導員陳彥成在今夏先後去了澎湖和新加坡受訓,參與了分校新加坡外展舉辦的長天數課程,讓他在冒險上再出發,也為他打開了一扇門,得以窺探在戶外教學上的不同可能。

在台灣,我帶登山、繩索的課程無數次,我也逐漸很習慣,可是我已經快忘了第一次冒險的不適應、擔心、害怕的感覺,但這些正是學員的真實感受,如果我一旦忘了,就很可能跟學員在感知上產生差距。藉由這些培訓課程,我又找回第一次冒險的那種感覺。這是一個 refresh 的過程。

在上一篇的分享,我們看見了努力積存生命故事的陳彥成。

「我期許自己的戶外課程達到一定的效益跟强度,這必須仰賴指導員自己生命豐厚的程度、引導的能力,以及課程設計的精準度。」這次他從訓練帶回來的,是後者的能力。

喜歡上山下海的他,對獨木舟有著濃濃的好奇心,造就了這次在澎湖海上訓練的契機。

彥成

共學模式ON

幾天的課程裏,不只是海上操槳划船的學習,同時也啓迪了彥成在冒險教育上的一些教學想法,這些都在他新加披長達二十一天的訓練課程裏,得到了印證和生根。

「譬如說背包打包這件事,很多戶外教練會跟學員說要準備什麽,然後讓他們跟著打包就好了。但我覺得走進戶外對大部分人來説就像是走進了另外一個世界。平常旅行的時候,就是行李箱簡單塞一塞,但在戶外你可能要面臨很多狀況,譬如下雨,你要額外準備什麽?而且登山背包的體積也有限,你要怎麽調整打包的方式?」

教育之所以吸引著他,並非在單向的授課和吸收,而是透過共學創造出成長的可能,從彼此交流討論產生出新想法的機會。

「沿用用背包的例子,我們可以跟學員討論一下,在戶外和一般旅行,存在什麽差異、會遇到什麽問題。我們可以收集想法,也許是用便利貼的方式,然後討論我們遇到的這些問題時候,該怎麽去解決。」

「有經驗的人可以分享,沒經驗的人可能會發表天馬行空的想法。藉著交流,就會看到每個人在表達和獨立思考上的不一樣,這種練習可以成爲一種腦力激盪法。」

共學模式的堅持,源自於一次次的個人經驗,讓他想要把自己所領會的分享給更多學員。

20230725 124723

前往新加坡!

新加坡外展的大本營,座落在島國東邊的烏敏島上,有著亞熱帶的氣候與風情。島上不只猴子眾多,不時也會看見大嘴鳥,走在路上甚至還常有大蜥蜴在眼前跑過。

參與這次爲期三週的戶外冒險課程,除了台灣外展的代表彥成外,有三個來自汶萊外展分校和一眾新加坡外展分校的指導員。平常在課程中擔任帶領、引導重責的他們,這次反過來成為學員。

因爲彼此都是冒險教育的同路人,彥成期待著與一場與眾不同的交流,也因爲各自擁有自己的戶外專屬技能,這三週的冒險活動中想必會激蕩出什麽來,讓來到異國的彥成特別興奮。

只是英文不流利的他,甫一開始便遇上亂流。在團隊溝通遇到的語言瓶頸,讓他擔心自己在接下來的課程、反思回饋的部分,是否參與不了?

「特別是要進行服務學習的時候,我很緊張和擔憂,怕沒什麽參與感,怕自己不能跟大家即時討論。後來發現原來我們去的老人中心,那些老人大部分都是講中文,而且不少是說福建話,讓我的台語大派用場。也因爲我中文跟台語是全場最好的人,結果我跟中心的老人們聊得很開心,也因此超受歡迎。」

從擔心到一個成功感,這讓他領悟了一件事。「其實你會有你的定位,可是你在過程中還是少不了嘗試跟探索,但你不會完全沒有價值。」

20230728 171431

突如其來的冒險

三週的冒險課程裏,指導員很常刻意不公佈詳細的活動流程和細節,有時候大家以爲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的時候,就突然聽到那集合的鐘響。

「我覺得營造那個突發感的安排很棒,會讓你更有冒險的感覺。他們的目的是讓學員們去感受每一刻,不希望你花太多時間刻意為下一個活動做準備。」的確,在大自然裏我們可以做到,也該做到充分準備,但都不能做到百分百的準備。

回想著在風帆船度過的三天兩夜,迎著海風,縱使疲累感來襲,彥成依然無比雀躍和滿足。在船上的兩個晚上,總會有一個取自外展創辦人名字的「柯漢時間」,那是彼此坦誠對話的環節,是大家暢所欲言的機會。

「這個對話的環節給了我一個啓發。在帶課的時候,其實不需要那麽嚴肅或一直在指導、反思,適當的彈性時間給學員們休息、好好交流,其實也很重要。」彥成分享著課程得到的經驗,也在思考如何可以將學到的這一切融入到自己未來的課程中。

結束帆船後,他們返回烏敏島的基地。有人躺了下來,有人準備去洗衣服。突然鐘聲一響,神經重新蹦緊,因爲這意味著又有新任務。

received 836176577617633

這次學員們被要求打包三天兩夜的行囊。準備好後,他們來到一間教室集合,被禁止交談。指導員指示學員把打包好的裝備拿出來攤在地上。檢查過後,多餘的裝備被沒收掉。每個人之後被發了一包額外的裝備,彥成打開一看,裏頭有一個天幕、繩子、説明書。

接著他們就開始往島上的荒郊走去,每到一個點就安排一個學員留下,開啓為期三天的獨處。

説明書這樣寫著,接下來的這個冒險可能强度比其他活動低,但對於很多人來説,會是二十一天中最具挑戰性。完全獨處的時間,會是孤單、會是寂寞?

但對於喜歡一個人思考的彥成來説,反而得到了充分的時間想象著對自己的期許、自己的轉變、隊友的存在。只是自備的繩子已經被指導員收走了,唯一只有兩條非常短的繩子,如何架起天幕好?

「我那時很好奇說,怎麽獨處之前沒有教學?那不會搭怎麽辦?他們回答説,如果做了這樣的教學,我們就會被框架住,創辦人柯漢提到的想像力、創造力就會沒辦法被發揮。所以面對有限資源,你要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給予了大家展現創造力、想像力的機會。」

找回冒險初心

先是海上冒險,再來是陸上的冒險,然後又再次回到海上去。

划著獨木舟的彥成,臉上總是掛著一抹笑容。只是那笑容,在這課程最後的冒險活動開始後沒多久就遭逢衝擊。

早上七點就下水,學員們需要在三天内完成外展基地到最南邊燈塔一趟來回的旅程。第一天,他們就划了三十幾公里,用了十一個小時,破風也破浪。

航線中有個區域屬於海軍駐地,需要先繞到外海去,越過這區域,然後再返回原本航線。有搭過船的人大概都瞭解,凡大船經過處都會留下大浪痕跡。在最後一天返程時,沒想到外海的浪頭洶湧無比,彥成分享著被海浪打到左搖右晃的經歷,海水同一時間不停灌進小舟内。突然又一個大浪打進來,船就翻了,只好靠支援船協助再出發。

「我第一天暈船,滿難受的!而且划到後來,真心感到疲憊不已,但是在海上很難休息,不小心打盹的話,船就會翻,後來我都沾海水到口中來提神。」

IMG 2472

挑戰之二是缺乏經驗。「食物是自己採買準備的,但在海上我才意識到自己買錯了。首先是因爲會暈船的關係,不會想吃甜食,而且我用登山的思維去準備行動糧,所以買了巧克力,沒想到在海上那個環境,小船倉裏溫度太高,巧克力就都融掉了哈哈!」

克難的經驗、體力的挑戰,都把彥成拉回到當指導員之前的他,重新遇見被冒險感動過、歷練過的自己。

「找回冒險的心態,我覺得可以更同理未來在我課程裏面,那些初體驗冒險的學員。我可以更能跟他們談論他們當下的這個擔心是什麽,那個緊張是什麽,我想我把那個感覺找回來了。」

曾經以為的全世界

在烏敏島的每個早上,彥成與團隊重複著555的課表。每天5點55分集合,接著是升旗、輪流帶領游戲、核心運動、跑步、最後跳進沁涼的海水中結束晨課。

除了555,還有一個叫Morning Circle的時間,大家圍成圈而坐,互相聊聊自己的狀態、前一天或當下的感受,或單純地彼此分享大小事。

「有時候我們不自覺會把課程帶的太緊凑,流程接流程。但如果中間有個放鬆的時間,我覺得也是很好,一來是讓學員可以稍微回復體力,二來是給大家思考的時間,想想要調整的東西。就算是反思,我發現其實單純簡單的分享也夠,不一定需要一直挖一直挖。」

從新加披這次得到的想法,讓他回台後馬上試用在自己的課程裏。在與橘子關懷基金會合作的一個課程,彥成負責帶領第一天的平面活動,協助參與課程的孩子建立團隊意識以及培養他們做好冒險的準備。

重複他在新加披的經驗,他邀請學員早上在台南北門的台灣外展基地席地圍圈而坐。

「我跟他們說,接下來的幾天會有很多跨出舒適圈的機會,很多第一次的體驗。我邀請大家在接下來的冒險過程裏,如果有遇到挑戰、不安,不自在、不習慣的話,心裏給自己一個掌聲,因爲那代表你走在冒險的路上。」

彥成自己也走在冒險的路上,只是多了一個教育者的角色。這個冒險,讓他不斷接觸新的訓練,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因爲他希望能讓學員的成長變成一個可能,正如他自己也從一次次的訓練當中得到了領悟。

在新加坡課程的最後一天,彥成寫給了自己一句話。「跟大家共度的二十一天裏,我們一起生活、一起行動,你曾經以為的全世界,在離開後才發現,只是你生命中的一小片段,但,舉足輕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